当前位置:
  • 媒体聚焦
  • 文字:
    保护视力色:
    【宁波日报】潘云鹤院士:加快发展“四链融合”大模型,做好这件事,对宁波“影响重大”
  • 阅读:
  • 时间:2024-03-26
  • 发布:市经信局
  • 记者 成良田

    “宁波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这件事。”昨天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委员会组长潘云鹤发言时,作了一个重要提醒。

    他说,这件事做好了,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。

    当天,“科学咖啡馆”活动——2024人工智能与产业链创新高层论坛(宁波)举行,潘云鹤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,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作报告。

    潘云鹤说的“这件事”,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大模型。

    他在作总结发言时,先讲了一个细节。他刚去了一趟湖南长沙,在回浙江前,湖南省科技厅一位领导对他说,湖南想做产业大脑和“四链融合”,但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做,没想到浙江在这方面早就开始动手了。

    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。”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。有专家认为,这是当前乃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,加强产业创新、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。

    不过,当前“四链融合”面临诸多挑战,深度融合的生态尚未形成,主要原因是核心能力不足、协同配套不够、互融机制不明等。

    问题怎么解决?

    潘云鹤曾有一个判断:当前,人工智能已经走向数据与知识双轮驱动的新时代,中国产业经济正在加速从“数字化”向“智能化”演进。

    在这一背景下,潘云鹤院士团队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。

    “人工智能是解决四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技术手段。”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、教育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(浙江大学)主任庄越挺说。

    他认为,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嵌入政府、企业、科研院所、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认知决策过程,建立支撑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的“四链融合”数智平台,是实现产业经济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关键。

    这项研究也是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重大课题的内容。在当天的论坛上,庄越挺带来了智能“四链融合”主旨报告。

    这个课题从理论模型、技术方案入手,解决了“四链融合”的产业创新知识计算及认知决策的关键技术难点,提出了“一云两网四端”的“四链融合”数智化平台框架,并在省级、市级和产业集群层面进行了“四链融合”认知决策应用的有效实践,为地方的产业经济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参考范本。

    实际上,“四链融合”数智平台的研究成果已在宁波应用。

    其中之一,就是iChainGPT产业链大模型。该模型由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(浙江大学)宁波中心联合量知科技在去年发布,是国内首个产业链大模型。

    该模型有130亿的超大参数规模,以通用中文大语言模型为基准,通过注入数十亿海量产业数据和行业知识再训练而成。

    iChainGPT创新性地将大数据和产业链图谱有效融合起来,既具有大模型强大的知识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,也具有大图谱精准的知识组织能力和决策推理能力,就像把左脑的理性思维和右脑的感性思维结合起来,有效地提升认知决策的智能化和科学性。

    iChainGPT主要面向“四链融合”场景,提供智能问答、智能报告、技术挖掘、产业决策等功能,为政府产业治理提供数智化手段,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数智化赋能,为产业生态建设提供数智化服务。

    iChainGPT是产业链大模型之一。实际上,当前的“四链融合”大模型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方面,探索时间长,应用较多。

    但这还不够。

    “还要把人才链、资金链融合起来,这块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。”潘云鹤说。

    他举例说,产业链是经信部门主抓,创新链是科技部门主抓,但人才链有多个部门在管,如果要融合,应该有对应这些部门的应用模型,为他们搭建接口,“但目前还没有”。

    “宁波是否可以在这一领域建立一个多部门对接融合,共同促进经济、人才、金融发展的大模型。”潘云鹤说。

    他认为,这个时代已经到来,“会在哪里开花结果,我不知道。但我想,应该首先在浙江,而且很有希望在宁波”。